中国罕见病目录扩容86种疾病 落选病种患者怎么办?

中国罕见病目录扩容86种疾病 落选病种患者怎么办?

 

对于罕见病患者而言,第二批罕见病目录的发布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时隔五年,罕见病目录首次迎来大幅扩充。

  9月18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纳入86种罕见疾病,包括软骨发育不全、肢端肥大、短肠综合征、胃肠间质瘤、黑色素瘤等。加上2018年《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病种,中国目前共有207种罕见病写入目录。新目录于9月20日对外公开。

  罕见病是发病率极低的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或病变。各国对罕见病定义的标准不同,如美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率小于1/2500,同时必须满足患病人数少于20 万,欧盟则要求罕见病患病率小于1/2000。

  中国缺少罕见病的官方定义,绝大多数政策都围绕着《目录》中的疾病。《目录》内疾病治疗药物可获研发、税收、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比如对罕见病药品加快审评审批;境外已上市药品可利用境外研究数据在境内申报上市;对罕见病药品给予减税优惠等。(参见财新网《发布5年后,中国罕见病目录待扩充》)

  因此,有罕见病领域人士将目录扩增视作“国庆节前给罕见病患者最好的礼物。”

  2018年5月首个罕见病目录发布之时,一位接近罕见病名录政策制定的人士曾告诉财新记者,罕见病目录的出台对于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医保政策等各种政策制定都有参考价值,未来包括罕见病规范治疗、循证医学规范指南、新药研发、医保政策等很多工作的开展都要以罕见病目录为首要参考材料。(参见财新网《121个疾病首批纳入中国罕见病名录 患者关注医保支持》)

  在实际运行中,医保政策支持是罕见病患者颇为关注的议题,进入罕见病名录是准入医保目录的重要参考和助力。近年来,罕见病药品尤其是高值药保障备受社会关注,医保目录调整愈发注重向罕见病药品保障倾斜。此前,每年医保目录调整时,罕见病药品保障均是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疾病的药品为参考。新目录发布后,料将纳入后续医保目录调整依据。

  第一批目录所涉罕见病药物已有众多品种纳入医保。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郑秉文2022年11月介绍,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基础上,国内共有87种药品,涉及43种罕见病。截至去年国家医保谈判后,58种药物已纳入国家基本医保目录,覆盖29种罕见病。但是仍有14种罕见病的29种药物尚未纳入医保,并且绝大多数是高值药品。(参见财新网《郑秉文:筹措罕见病种子基金 破解用药保障难题》)

  靴子落定后,有准备过申请材料但落选的罕见病患者家属表示,对于落选原因持有疑虑,希望未来的评选程序可以更加透明和标准化。

  2018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要求目录动态更新,更新时间原则上不短于2年。据《工作程序》,纳入目录的病种应当同时满足:国际国内有证据表明发病率或患病率较低;对患者和家庭危害较大;有明确诊断方法;有治疗或干预手段、经济可负担,或尚无有效治疗或干预手段、但已纳入国家科研专项。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院长邵蓉曾提到,对于目录如何形成,纳入标准是什么,需要关注。“在目录的遴选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有没有一个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整体考虑?目录不仅仅要解决眼前的问题,也应当对未来有宏观的政策引导或者趋势引导。”(参见财新网《发布5年后,中国罕见病目录待扩充》)

  新目录的发布,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仍有众多罕见病未被纳入目录,对于目录外疾病的患者而言,要获得充分保障更为艰难。全球已知罕见病超7000种,中国约有1400余种,中国患者群体超2000万。

  一名儿童滑膜肉瘤患儿家属表示,看到新目录后,他翻了一遍又一遍,心情从欣喜到失望,因为滑膜肉瘤没有入选。虽然滑膜肉瘤在国内尚无特异性疗法获批,但美国已有公司递交滚动上市申请,国内企业也有布局,且进入临床阶段。因此,他希望,在药品审批上市前,“未雨绸缪”,为这一疾病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滑膜肉瘤是一种软组织肉瘤,通常发生在四肢和躯干的关节周围,它因为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被人们所熟知。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