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专栏文章还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为导向推动征信机构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与服务;推进社会信用立法,以严监管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一环,中国评级与征信行业的发展有哪些关键?央行发布的最新专栏文章指出,要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优化市场布局,不断增强评级机构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11月14日,人民银行发布专栏文章《构建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 推动征信行业高质量发展》指出,下一步央行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征信为民的服务宗旨,锚定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不断完善覆盖全社会征信体系,提升征信体系供给能力和运行质效。这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央行发布的第六篇专栏文章。
截至2023年9月末,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收录11.64亿自然人信息和1.27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建成人工窗口、自助查询机、网上查询等多元查询渠道。
专栏文章指出,要不断增强评级机构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支持有实力的金融科技力量进入评级市场,鼓励存量机构整合壮大”,要“营造健康有序的评级生态环境,提升评级机构独立性和公信力”。另外,文章还鼓励评级机构“走出去”,拓展境外评级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备案评级机构共计52家,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市场架构已基本形成,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也通过独自或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进程也已经初显成效,评级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境外评级业务不断拓展。文章介绍,已有5家中国评级机构获得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席位,4家加入亚洲信用评级协会,3家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会员单位。
除了增强评级机构实力,文章还指出要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优化市场布局,坚持“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方向,推进央行基础征信和市场化征信体系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为导向推动征信机构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与服务。”
文章指出,央行要持续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扩展信用信息种类,丰富服务渠道,夯实央行基础征信服务地位;深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和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务及公用事业等领域信用信息共享与应用体制机制等。
文章介绍了当前各个层次的征信市场。央行先后于2018年、2020年批设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和朴道征信有限公司,实现个人非信贷替代数据的共享应用。此外,有149家备案企业征信机构整合企业注册登记、生产经营、合同履约等信息,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反欺诈、联合建模、决策支持等产品。央行还推动全国建成省级地方征信平台30家,连通当地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等各类数据源单位2502家。2023年1-9月,地方征信平台合计帮助152.79万户企业获得贷款5.5万亿元。
此外,文章表示央行将推进社会信用立法,以严监管推动征信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信用立法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和征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征信市场准入条件和业务规则,促进征信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加强征信监管,完善监管制度和监管标准,丰富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等。
在这方面,央行形成了以条例为统领、规章为主体的征信法规体系。2013年1月国务院颁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规章,为征信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此外,央行加强对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的现场检查,完善非现场监管框架,加强征信宣传,修订完善《征信投诉办理规程》等。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