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榜单中,前三名连续14年未变;新增疼痛学科、运动医学科和罕见病学科三个专科排行;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各家医院诊疗结果、死亡率校正等信息获取非常困难,故而对常用评估方法加以调整
在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2022年中国医院“百强”排行榜中,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位列前五名。
11月25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上海发布“2022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22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该排行榜自2010年启动评审,2011年首度发榜,至今已是连续第14年发布。作为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排行,“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不仅在业内颇有名气,一定程度上也成为患者选择医院的参照系。
在医院综合榜单中,排行前五名的医院分别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其中,北京协和、四川华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已连续14年稳居榜单前三名。
与往年相比,榜单前十名中除前三甲无变化外,第四名至第十名已有很大变化,过去医疗资源高地北上广“霸榜”的局面正被打破,如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已跻身综合榜单前十名。
纵向比较历年榜单看,2011年是北上广“三足鼎立”鼎盛时期,在当年综合排行榜前30名中,北上广医院占2/3,达20家;2012年度降至17家;2020年度进一步下降,仅占1/2,只有15家,今年亦保持在15家。
此次发布的专科榜单包括45个学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斩获”10个专科第一,如病理科、放射科、风湿病、妇产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核医学、急诊医学、重症医学、罕见病。
相较去年,疼痛学科、运动医学科和罕见病学科等新兴学科被纳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分列三个新增学科第一名。
在排行榜发布会上,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解释,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是否“增科”。一是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细化,有些学科已经从传统学科中分离出来,譬如说以前的心胸外科现早已成为心外科和胸外科两个独立科室,今年的疼痛科实为从麻醉科中分离出来。二是看学科的成熟度,国家已明确规定三级医院必须设立的三级学科,且大多数三级医院已经拥有这一学科并独立成科。三是尽管这一学科是新兴学科,成熟度还不够,但该学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趋势,并纳入医院排行榜后,将有利于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据发布方介绍,今年共向5655名专家发出邀评函,收到专家有效回执3782份。另据此前媒体报道,“复旦版”榜单主要借鉴“美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专科声誉评比方法。来自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评审专家,综合考虑学科建设、临床技术与医疗质量、科研水平等三方面因素,评选本专业领域内中国排名第一到第十的医院。各专业所有专家的投票将进行加权统计,形成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上述结果再结合医院SCI和科研奖项,形成该年度的中国医院排行榜。
在2011年受访时,高解春曾解释榜单评价方式的由来。他称,国际上评比“最佳”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IHQ评估法,即医疗质量控制+声誉评估法;另一种是声誉评估法。但对第三方机构而言,中国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各家医院诊疗结果、死亡率校正等信息获取非常困难,因此采取IHQ评估法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最后决定采用美国在最佳医院评选中,对没有医疗质量控制数据基础评定条件的专科,以声誉评估的方式,再辅以SCI论文影响因子总值、国家级获奖情况等要素,制定了“复旦版”排行榜的评选方法。
除“复旦版”排行榜外,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排名还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医院科技量值(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 STEM)排行榜。这份榜单自2018年起每年发布,侧重评价各医学院校和医院的医学科技水平,评价维度有科技产出、学术影响、科技条件。
在今年7月最新发布的2022年度STEM排名中,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位列中国医学院校前五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国医院中位居前五。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