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免疫阶段过去后,原始株新冠灭活疫苗在疫情后期已失去市场优势;“后新冠时代”民众接种意愿和需求不高,市场整体同样显著萎缩
国内获批近3年后,科兴等厂商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几乎退出市场。
一份题为“停发新冠项目绩效工资方案”的文件日前在网络流传,引发关注。该文件落款“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公司”(下称“科兴中维”),内容提及“现阶段公司新冠疫苗已全部停产且公司目前也无新冠疫苗产品销售”。
据悉,1月15日晚间,参股科兴中维的中国生物制药( 01177.HK )召开业务更新电话会,这场海通证券主持的电话会上,亦提及科兴中维相关情况。1月16日,中国生物制药股价震荡下挫,收跌3.53%,报3.01港元/股。该股自1月11日以来连跌四日,已累计跌去近11%。
财新就“停产停销”一事求证多位科兴品牌部门、领导层人士,截至发稿均未获得回应。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科兴生物”)产品咨询部门工作人员则称,如果想要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咨询当地疾控、接种点,“我现在不清楚后续发货情况。”
不同接种点情况不一。据财新了解,在北京,丰台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称,目前接种点仍有科兴灭活疫苗,可持身份证接种。同区其他接种点则告知,目前已没有这款疫苗,如需要接种,需要特殊申请。
河南某地接种点工作人员告诉财新,2022年10月开始,该接种点就再未储备过科兴新冠灭活疫苗。
2020年6月,科兴中维新冠灭活疫苗“克尔来福”在中国获批紧急使用。2021年2月5日,该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继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的新冠灭活疫苗后,国内第二款获批的新冠疫苗。新冠基础免疫接种推开以来,先获批的这两款灭活疫苗占据先发优势,分享了基础免疫阶段大部分市场份额。作为科兴生物旗下子公司,科兴中维因此也为其母公司和参股投资方贡献过巨量收益。
但随着基础免疫阶段过去,更多其他技术路径的疫苗获批并纳入序贯加强免疫方案,加之后来Omicron等变异株成为优势流行株,原始株灭活疫苗已不被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优先推荐,需求也逐渐下降。
如今,科兴中维新冠灭活疫苗停产传言引发关注背后,现实已是接种量极致萎缩、企业业绩回落、资本市场“杀估值”。
国内对科兴中维新冠灭活疫苗需求的显著萎缩,直观体现在其母公司科兴生物业绩中。
在疫情尚未结束的2022年,随着新冠疫苗克尔来福销量下滑,科兴生物业绩已经大幅跌落。2022年全年,科兴生物实现营收14.93亿美元,归母净利润为1.08亿美元,同比降幅都超过九成,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近99%。
2023年,科兴生物业绩仍在持续大幅缩水。半年报显示,科兴生物2023年上半年营收为1.40亿美元,同比下降88.42%;归母净利润0.14亿美元,同比下降97.10%。
业绩高光停留在2021年。当年,受益于新冠疫苗广泛接种,在科兴中维的贡献下,科兴生物业绩暴增。2021年财报显示,全年科兴生物营业收入19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694.36%;净利润144.59亿美元;归母净利润84.61亿美元,同比增长8008.46%。
在克尔来福获批前入股科兴中维的中国生物制药,也随之因新冠疫苗而业绩大幅波动。2020年12月,中国生物制药出资5.15亿美元获得科兴中维股权15.03%,并表后科兴中维的业绩贡献体现在“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利”一项中(下称“联营公司盈利”)。2021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财报中联营公司盈利高达69.06亿元。不过,到了2021年下半年,联营公司盈利已环比上半年减少;2023年上半年,联营公司盈利降至2.06亿元。
值得指出的是,2021年末,科兴生物在发布未经审计的上半年财报时,就已提示未来收入下降风险。科兴生物当时表示,2021年上半年销售并不表明未来的销售趋势,预计克尔来福的销售将下降,原因是新冠大流行减弱和与其它疫苗的竞争压力增加。
时至今日,这两个风险因素已进一步明确兑现。
新冠灭活疫苗在疫情后期因免疫阶段变化失去市场份额,而当民众生活进入“后新冠时代”,疫苗接种意愿和需求不高,市场整体同样显著萎缩。
前述河南某地接种点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4月份至今,任何厂家的新冠疫苗均未在该接种点开展接种,一方面虽然国家要求推进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接种含有XBB成份的新冠病毒疫苗,但目前疫苗尚未到货,另一方面近期新冠疫苗接种需求下落,基本无人问津,只有极少数有出国需求人员前来咨询。
据财新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20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纳入紧急使用,包括5款灭活疫苗、9款重组蛋白疫苗、3款腺病毒载体疫苗、1款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3款mRNA疫苗。全国共有6款针对XBB变异株的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起至2022年一季度,全国新冠疫苗接种量处在“爬坡”阶段,2022年1月接种总量超过30亿剂次;自2022年4月起,全国新冠疫苗接种增速趋缓,2022年下半年增加量不足1亿剂次。
2022年12月25日起,疫苗接种量数据改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此前每日由国家卫健委公布;2023年1月15日起,中国疾控中心不再每日单独披露新冠疫苗接种数据,而是随每周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报告披露;同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数据按“乙类乙管”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要求每月公布一次,此后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中不再含有疫苗接种数据。
最后一次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27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5亿剂次。接种总人数13.10亿人,完成全程接种12.77亿人,完成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8.28亿人。全人群第一剂次、全程接种覆盖比例分别达到93.0%和90.6%。
当新冠疫苗市场情况变化,资本市场态度转变随之而来。
2021年上半年,国产新冠疫苗陆续获批,资本市场还在延续“新冠疫苗股”热潮。宣布收购科兴中维股份后,中国生物制药股价在2021年上半年持续上涨。康希诺( 688185.SH , 06185.HK )2021年6月下旬A股股价最高曾逼近800元/股,彼时A+H总市值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智飞生物( 300122.SZ )、复星医药( 600196.SH )、沃森生物( 300142.SZ )等,都在2021年创下股价新高。
但当疫苗需求如此萎缩,曾经靠新冠疫苗创造高收入、令资本热情追捧的相关公司,不仅要面对业绩增长压力,消化高估值,还要承担资产减值的损失。
2022年,当时只有新冠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一款商业化产品的康希诺由盈转亏,全年归母净亏损9.09亿元,而2021年同期为盈利19.14亿元。
披露业绩时,康希诺就表示,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增速逐渐放缓,2022年度参考历史领用情况和未来使用计划,将预计无法在保质期内被领用或销售掉的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全额计提跌价准备8.02亿元,同比增长达623.99%。另外,部分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报废或销售,因此核销或转销存货跌价准备共计1.38亿元。
2023年三季报显示,康希诺营收继续下滑,亏损同比扩大。2023年前三季度,康希诺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下滑75.17%;扣非净亏损10.79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5.83亿元。康希诺在三季报中表示,前三季度营收下滑主要原因包括新冠疫苗产品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亏损扩大主要系营业收入下降,冗余产能对应的固定成本增加及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增加所致。
康泰生物( 300601.SZ )也因类似原因出现“业绩变脸”。2022年,康泰生物净亏损1.33亿元,较2021年的盈利12.63亿元,由盈转亏。在年报中,康泰生物表示,业绩变动是新冠疫苗销量较去年大幅下滑,同时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2022年度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所致。2022年度,康泰生物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库存商品、原辅料、自制半成品、生产设备及开发支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计7.99亿元。
2023年7月,万泰生物在互动平台表示,其鼻喷新冠疫苗存货会根据市场情况及有效期限等因素,按照会计准则计提减值准备;新冠疫苗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用于其他疫苗研发及生产使用,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股价“跌跌不休”随之而来。与2021年高点时相比,“新冠疫苗股”市值如今普遍缩水六成以上。截至2024年1月16日收盘,康希诺A+H股总市值仅有约百亿元人民币,较高峰时蒸发超九成。沃森生物、康泰生物也跌出“千亿市值俱乐部”,沃森生物最新总市值347.35亿元,2021年8月其总市值曾达到1468.77亿元;康泰生物目前市值仅280亿元。智飞生物最新总市值1179.12亿元,2021年5月其总市值曾超过3500亿元。
投资者态度的转变还体现在,无论在券商研报、机构观点中,还是沪深投资者问答平台上,如今围绕疫苗企业的讨论已鲜见新冠疫苗话题,市场关心的重点已回归常规疫苗业务,更多聚焦HPV、带状疱疹等重磅品种。实际上,在关于疫苗行业的机构分析中,“出清新冠资产影响”,业绩高基数期过去、资产减值计提完毕等,反而成为现阶段新冠疫苗股度过业绩压力的条件。
企业对新冠疫苗的投入也已非常谨慎。
2023年12月,康希诺公告披露,其研发的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XBB.1.5变异株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获国家药监局同意紧急使用。在同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康希诺表示,该疫苗后续的供应将结合各省市的具体需求而推进。“公司会对变异株进行必要跟踪,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产品有明确盈利模式的时候,公司才会决策投入。”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