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我知道个屁!”

“中风,我知道个屁!”

 

​​按:什么是中风?当长期研究中风的专家中风后,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或事故?一对在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工作多年的夫妇乌多和海伦,在2016年以前,一直过着美满的生活,直到中风发生在身为神经科医生的乌多身上——顷刻之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使患者本人是医生,家人是资深的心理师,在亲历中风后,还是会忍不住吼出一句:“中风,我知道个屁!”

在两人合著的《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里,他们诚实地交代了和中风交手的过程,也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诊疗信息,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发我们每一个人思考,关于疾痛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在当前与今后,我们能为患者或家属提供怎样的切实帮助?

 

​​

​深陷疾痛泥潭

 

在我国,现有中风患者7000多万人,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中风还是我国居民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也是成年人伤残的首要原因。

 

所有中风家庭的身后,都有一串故事。但很少有中风家庭,有能力有精力讲述他们的故事。因为中风后次第展开的漫长琐碎的困难,足以让人深陷泥潭,自顾不暇。


乌多·基什卡教授和海伦·肯纳利博士合著的《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是难得的中风者自述。


乌多·基什卡是牛津大学学术访问学者,他对中风病理有精准的了解,治疗过许多中风病人,提出过行之有效的注射肉毒素治疗痉挛的方法。即便如此,在亲历中风后,他还是忍不住骂一句:“中风,我知道个屁!”


这一声完美诠释了哈佛大学凯博文教授的观点:疾病(disease)和疾痛(illness)并不相同。疾病是关乎身体的病理学问题,疾痛是疾病引发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的痛苦,还包括生活的痛苦。


幸运的是,基什卡教授最终走出了疾痛的阴影;幸运的是,基什卡一家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康复经历。他们过山车式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给病患家庭以希望;他们对痛苦的详尽描述,像一束光,让晦暗的、不为人知的疾痛让更多人知晓;他们针对性的专业治疗方法,也可以给相关者以实际的帮助。

 

 


 


突破重围的中风患者
 

每个病人都是一个英雄,

即使不是对世界或对家庭来说,

至少对他本人来说是如此。

——邓恩


在这本《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里,手术只是中风的序章。


麻烦接踵而至。吃喝拉撒都会遭遇困难。这些与生俱来就有的“默会知识”,没想到有一天会和人分道扬镳。肉体的背叛引起的慌张、震惊、绝望,充斥着基什卡教授初期的生活。


此外,在基什卡教授的描述里,更有些难以被常人理解的痛苦:视野中的人,只剩下恐怖的半张脸;想正常地睡觉,却感觉自己的胳膊被卸下;明明是个开关,看上去却和身体神奇地融为一体……


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问题千奇百怪。基什卡教授提到,自己如果不是熟知中风病理,可能都会以为自己疯了。
 

 

这些困难丝丝缕缕,琐琐碎碎,就像一座火山,它没有消失,也无法控制,随时都会喷发。


这日复一日的漫长痛苦,大多数人没有勇气泰然面对。但是,基什卡教授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幽默感,用玩笑的方式来承受痛苦,这是基什卡面对疾痛时一种能力。
 

因为家中最初没有及时安装升降机,受限于政府要求,基什卡教授出院回家可能被拒。他的解决方式是苦练走路。最终在不可置信的时间内,靠双腿走上楼梯,回归家庭。这一奇迹被他自嘲地称为“大黄蜂”。

 

 


后来家中为他专设了升降机。升降机会托着他以很缓慢的速度抬升几级台阶的高度,基什卡教授把自己使用升降机出现的过程形容为“二流哑剧中登场的宙斯”。


医疗团队也显示出了恰如其分的幽默。康复早期,在移动基什卡教授时,护士套用空姐的身份,缓解了患者的“被剥夺感”。


乌多半瘫痪,全身无力,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了,需要被人从床上抬起才能坐上轮椅。悬在半空中的他觉得很不体面,也相当尴尬。当他陷进抬拉用的床单时,已经萎缩的身体变得更小了。觉察到这一点后,一位特别善解人意的护士笑着说:“欢迎来到 NHS 航空公司,您的乘务员将是……”瞬间,紧张的气氛烟消云散。


身处苦难的逆境而不气馁,努力有效地抵制病痛对精神的影响,基什卡教授是优秀的病患榜样。


 


患者家属的困境与自救
 

在一切爱的关系中,

自由最重要。

——弗洛姆

 

中风,还是一种全家性疾痛。病人的家属也会被拖入“中风泥潭”。


这种痛苦会引发生理变化。基什卡教授中风后,他的妻子海伦·肯纳利博士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引发焦虑,出现了失眠、健忘等症状。


孩子们也出现了巨大的心理波动:沉迷于虚拟世界,拒绝和他人谈及父亲。


疾痛对全家的影响,更体现在日复一日的照护、对时间和自我的挤占上。即便基什卡教授最初身在医院、能够受到专业团队的照护,肯纳利博士也一样无心工作,无暇照顾一双儿女。


基什卡教授回到家中后,照护的工作变得更为细致琐碎,生活模式发生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更为剧烈。情绪在双方之间蔓延。


这样的情况,在长期照护家庭中非常容易出现。因为病人独立生活能力丧失,照护者没有办法与病人切割,生活以病人为圆心,过上画地为牢的生活,也因此失去自由的空间,失去属于个人的、私密的、得到保护的地方得以喘息。


在中风家庭中,基什卡一家无疑已经条件优越。他们很少需要担心费用,因为夫妻俩都是医生,和医院的沟通基本顺畅,英国的公益体系又帮他们处理了大量的文书工作,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保险、税收体系去沟通。但即便这样,海伦也已经精疲力竭,变得郁闷、易怒。


幸运的是,海伦·肯纳利是一位心理学者。在最初的恐惧、焦虑之后,她开始自救,并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日常细节的记录和评分,尽早鉴别出引发问题的“多米诺骨牌”。
 

 


肯纳利医生的这一方法,不仅家有患者可以一试,遇到其他问题,也可以尝试。


 


不可忽视的社会网络支持
 

幸福的源泉就在于与他人共在。

——阿兰·巴迪欧


基什卡教授摆脱中风阴影,重新回归社会,他身后积极、庞大的社会支持不可忽视。


基什卡教授的父亲在九十多岁的高龄仍然有自己的研究志趣,成为他的榜样。身在德国的基什卡姐姐经常赶到牛津,给弟弟以关怀。远在意大利的姑姑用家族“永不低头”的价值观给基什卡打气。


这些都是家族网络的支持。


社会网络的支持也从不匮乏。救治过的病人在信件中用亲身经历说明,中风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朋友频繁的探访,对重复的谈话内容永不厌烦。


即便如此,基什卡教授也一度低沉消极。因为他的社会身份几乎消失殆尽。作为医生,他要被迫离职;作为丈夫,他在家庭内的职责被妻子接管;甚至作为路人,他被视若无物……


中风病人遇到的这种社会性问题,基什卡教授作为医生的时候,对此完全没有认知。他曾经一直鼓励患者早点退休,直到自己中风后,他才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好建议。


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中寻求价值感,中风患者同样如此。


当意识到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社会建立连接时,基什卡一家开始改变过去回避社交的策略,主动出击,开始固定外出,就餐、聚会、参加社会活动,并主动挖掘自己的价值,试图寻找工作机会。


苦难也是一种价值。中风的经历,丰满了基什卡教授的从医经验,他成为医生中最了解患者心理、患者中最了解病理知识的人。他独特的经历,构建了中风治疗需要的完美的“生物—心理—社会”治疗结构。
 


让痛苦被看见
 

说出自己的不幸,

痛苦便会减轻。

——皮埃尔·高乃依


《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这本书是基什卡教授一家对自身经验的梳理,是一种自愈手段,也是一场关于中风的布道。


海伦·肯纳利博士提到,写作这本书,回顾过去几年的经历,成为一个契机,让全家重新凝聚在一起。
在其他病例中,我们也看到,不回避得病的事实,倾诉疾痛的经历和感受,有助于患者的治疗。


凯博文教授曾经在所著的《疾痛的故事》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七岁小女孩的故事。她全身大面积严重烫伤,每天换药都是极大痛苦,尖叫、呻吟、反抗是治疗的常态。当时,凯博文教授还是一位医学院学生,工作只是安慰鼓励病人。他曾经反复尝试分散女孩的注意力,跟她谈家人、学校,但都无法减轻她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要求女孩告诉他,她是怎么忍受痛苦的,对这种可怕的治疗,有什么感受。女孩“停止了挣扎,看着我,毁损的脸上难以看出表情。接着,她以直接、简单的语词告诉我她的感受。当她讲话时,她把我的手握得更紧,不再尖叫也不再抗拒外科医生和护士了”。


在心理治疗上,有一种治疗方式叫作“叙事疗法”。这种对疾痛的倾诉,是一种“叙事重构,患者通过把人生的不同方面联系起来,从而修补身体、自我和世界之间的断裂。患者的叙述,是用自己的方式为个人经历赋予意义,从而理解自我,建构新的身份和生活场景”。(G. H. Williams,1984)


海伦·肯纳利博士提出的认知行为理论,为基什卡一家实现这种治疗提供了工具。日复一日地忠实记录基什卡教授治疗的过程,让家人充分注意到病人身体的变化。而《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一书也正是基于这种记录,拥有了丰富的细节。

 

 


 

每日的记录,还是梳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书中曾提到,在基什卡教授住院初期,海伦·肯纳利博士独处时,就是倚靠记录,让情绪自然流淌,减弱了疾病给照护者带来的影响。


倾诉和倾听都可以是疗愈的一个部分。鼓励病人参加病友团、互助会,将自己的痛苦说出来,是在帮助病人构建“生物—心理—社会”的治疗结构。在团体中,与别人的经历互为镜像,病人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不幸的人。在讲述经历、抱团取暖中,个体的痛苦转化为社会经验的一部分,对他人产生价值,也能推动患者主动与社会产生连接。
 

 


基什卡教授的中风经历不可复制,他的医学背景、家庭关系、社会网络不可复制。但是,《等待鲸唱起下一首歌》仍然有它的意义。它描绘了这样的图景:
 

中风曾经制造过那样的困难,它是那么的可怕,不可一世,基什卡一家还不是从它的淫威中解脱,一笑了之。


去你的,中风!

 

 

本文转自于   读库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