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职位

看见大山里的妈妈

看见大山里的妈妈

 

她们付出的,她们需要的。

为了养育孩子,每一位山区妈妈都已经付出了她们的所有。而再往前一步,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育儿,一项7x24的劳动

 

背带穿过婴儿的腋下,绕在母亲的肩上,然后缠过后背,兜住孩子的腿,最后在母亲的胸下紧紧打起一个节。每天早上,阿莫这样熟练地背起自己最小的孩子。两个三五岁的小姑娘还挤在床上打滚,阿莫一个一个地给她们穿好校服,梳好头发,背起印着小公主的紫色书包。鞋子要贴得紧紧的,接下来要走很久的路呢。

 

早上7点过,天刚蒙蒙亮,阿莫推开屋门,小孩像小鸭出笼似地迈出门槛。四面的山还被浓雾环绕,她的家就在西南山区的一个县,连绵山地间一处不起眼的山腰上。阿莫作为妈妈的一天,从带着孩子们下山上学开始。

 

路不算陡,但窄而崎岖,最窄时差不多只容一个人通过,路旁蔓延出来的草枝擦着人的肩。阿莫像个小孩似的,喜欢随手折根草枝叼在嘴里。四个人排着队跨过山上流下来的小溪,像是最小单位的行军队列。从老大开始上幼儿园算起,这样的行军生活,她已经过了至少7年。

 

我们是在当地一家幼儿园的联系名单上找到的阿莫。与京东超市母婴爱心行动一起来到这里,我们想要找到一些普通的山区育儿家庭,去了解在这些平时很难被看到的山村家庭里,这些母亲如何将一个小孩养大。

 

在大城市,养育一个婴儿已经习惯被看作为整个家庭的大事。从备孕,怀孕直到生产,从小月龄到大月龄,从奶粉和辅食的阶段性选择,纸尿裤的科学使用,再到儿童专用的清洁用品的讲究,新手家长们会像海绵一样地吸收这关于科学育儿的知识,竭尽所能地提供给孩子最好、最精细的养育。

 

但对于大山里的妈妈们来说,交通的闭塞、育儿信息与产品的相对匮乏,让她们很难找到足够的外部支撑。

 

送走两个孩子后,阿莫也不得闲,种玉米、打玉米粉、喂猪、喂鸡,还有大把的农活等着她做。老四刚1岁多,是一刻也离不了人的。无论做什么活,阿莫都会把他背在背上。终于空闲下来,背带解下,婴儿从背上转移到阿莫的怀里。

 

在这里,处处可见背在背上的娃娃。一根背带像是延长的脐带,将母与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些家庭里,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出生,相差不过一两岁,许多母亲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经历养育婴儿的生活。这是一个过于漫长的「新手妈妈期」。琐碎的工作分散在7x24小时永不间断的劳动中。

 

 

妈妈们所不知道的事

 

在大山里的彝族家庭中,生养4个左右的孩子被视为一件平常的事,如果是两儿两女就再好不过。住在公路边的的莫阿几今年31岁,已经有了3个孩子,最小的那个才1岁多,她的肚子里又怀上了5个月大的第4个宝宝。对于这次怀孕,她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也说不上喜悦,也说不上忧愁,「这边都是这样的」。

 

的莫阿几育儿的经验完全来自家里长辈的言传身授。从婴儿五六个月大,的莫阿几就开始用荞麦粉喂孩子。等到再大些,长了牙,就大人吃什么,小孩吃什么。

 

和她聊起这些育儿的话题,无论问她什么问题,她都只给出最简单的回答,「是的」,「不是的」。

 

花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才明白,在老大出生之前,的莫阿几是几乎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的。她没有上过学,外出打工时一直靠同乡的翻译与外面交流。变化是在怀上第一个孩子之后发生的。有了孩子,她不得不更加频繁地出去买东西,无法再每次都依靠老乡。为了给孩子买衣服、买鞋子,她一个人走到陌生的集市上。听别人怎么说,她就跟着学,这样完全靠自学学会了汉语。

 

她还学会了网购。点开软件,刷图片,字看不懂,但是尺码数字和价格还可以看懂,只要把软件里的所有步骤像肌肉记忆一样地背下来,她就可以给孩子买东西了。我们差一点就以为她是个木讷的人,却没想到她其实这么勇敢、聪明,相当有学习的天赋。

 

在二三十年前的山区里,还有很多家庭不会选择送女孩出去读书。她们的童年在帮家里干农活、帮母亲带弟弟妹妹中度过。除了周围讲方言的亲友,她们再也没有其他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当她们成为妈妈,来自老一辈的传统经验往往是她们唯一的选择。那些关于育儿知识的普及、育儿产品的迭代,还无法真正抵达到她们身边。

 

即使对于接受过教育的年轻妈妈来说,在家庭育儿之中,她们也经常许多的疑惑,却不知道从哪里才能得到解答。1997年出生的曲木阿依,今年27岁,已经是5个孩子的妈妈。她上过初中,能流利地讲汉语,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爱玩手机,刷短视频,在朋友圈发自拍。可越是接触到多一点点的信息,她的困惑越是多。

 

她的视频软件已经完全刷成了育儿的频道,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其他人如何带小孩。她从里面学会了怎么给孩子打蔬菜泥,给孩子买了牙胶,也知道相比于传统的尿布,尿不湿要更卫生、更方便,还可以省去给孩子洗衣服的时间。但家里老人一直觉得,穿尿不湿不健康,会红屁股。

 

这种观念差异在曲木阿依家的育儿过程里还有更多体现。两个小孩抵抗力差,总是生病,曲木阿依几乎每个月都要往县里的医院跑,一个人带孩子挂水,她连厕所都不敢去。医生给孩子开了维生素AD,提高免疫力的,35块钱一盒,她给孩子吃了一个月,又放弃了。婆婆、妈妈、邻居,都在她耳边告诉她这东西白花钱没有用。

 

曲木阿依讲到这里,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她上过学,明知道应该听医生的话,也明知道主动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要比频繁地去挂水强多了。但怎么老是做不到呢,「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没有主见,别人说的话就很容易动摇,立场不怎么坚定的那种(人)」。她说着,笑一笑,脸就红了。

 

 当我们在这里,与妈妈们聊起如何选择婴幼儿用品、如何更科学地育儿时,我们看到过很多次这样腼腆的、红着脸的微笑。有的妈妈不知道奶粉需要分段购买,有的妈妈觉得超市里30元一罐的大米粉就已经是很好的辅食选择。事实上,她们的选择并不多,走到镇上或县城的超市,问那些店员,「我家一岁多的孩子适合吃什么?」就是她们在购买产品时最经常的挑选方式。

 

 


 

小小的心愿

 

当我们询问这些妈妈们自己的生活,喜悦的事,烦恼的事,爱好的事,回答几乎全部都和孩子有关。假如有一个下午的空闲,不必带孩子,你会做些什么?很多妈妈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刘小英是一个例外,她有一个很明确的梦想,「我想考个驾照,因为我喜欢开车的女生」。每次开着个小摩托接送孩子,她总是心惊胆战的。有了驾照,不仅接送小孩更方便,还可以找到运货的工作,也许还有时间去旅游,就算老公没时间,自己开着车就去了,多好。

 

刘小英也是彝族人,这个汉名是她上过学、起过「学名」的证明。读过书,又因为打工走南闯北,去过山东、北京、广州,她普通话讲得很标准,说话也利落果断,一听就知道是个有主意的人。前几年,她还投入5万块钱在村里开了一个砖厂,能赚得比一些人在县城工作还要多。但眼看着马上就要盈利了,她发现自己怀上了三胎。

 

原本她都决定了只要两个小孩,可是左思右想,刘小英还是舍不得放弃这个孩子。于是砖厂关门,刘小英又做回了家庭主妇。

 

刘小英一直知道,她的生活本来有另一种可能性。她家兄弟姊妹四个,她排行老大,家里的弟弟妹妹很多从出生起就由刘小英一直带着,她仿佛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做母亲。17岁初中毕业后,刘小英就一心想着打工赚钱,供弟弟妹妹们多读书。父母问她,「你考虑好了吗?不要后悔。」刘小英说,「我永远不后悔。」

 

在31岁回望,刘小英对自己17岁那年的决定还是后悔了。再让她选择一次的话,「如果能再上几年学,我现在可能也会有个小工作。」她现在只盼着老三再大一点点,大到从她的背上下来。那么也许她就可以去考驾照,也可以去找工作。她还想要开着车去从来没去过的地方。

 

 

常年过着育婴生活的妈妈们,谈论「自我」是一件奢侈的事。她们会想,假如当初再多读一点书,有一份工作,现在就可以给小孩多买一点好吃的,好穿的,让小孩过得再好一点。
 


 

30岁的阿莫也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小宝最近快要学走路了,她每天扶着他在家里的地上走。房子是20多年前修的,她很想拿一点钱,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修,让地面平整些,墙上不要老是结蜘蛛网,这个心愿她已经向老公说了很多次,可是至今也没有实现。

 

老公在外打工,阿莫每个月能拿到一千多的生活费。她几乎不买口粮,全靠地里的洋芋和青菜自给自足,全部的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阿莫一直很想出去打工,靠自己挣一点钱。她不是那种会因为自己语言不通或没上过学就畏手畏脚的人,她相信自己只要能出去,总能赚到钱。老四出生之前,她甚至已经托别人帮她买好了去深圳的火车票。但在火车站,她被丈夫拦下了。孩子还小,不能没人带。

 

阿莫,阿莫,在她家的那几天我们老是这么叫她,因为听见其他人都这样叫,以为这是她的小名。每次在人群里喊一声「阿莫!」她就笑盈盈地跑过来。无论什么时候看她,她总是在笑,仿佛生活里没有忧愁一样。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她告诉我们,我们一直叫的「阿莫」其实是「妈妈」的意思。

 

其实她的名字是沙马尔罗莫。就算叫小名也应该是叫「沙」。沙马尔罗莫现在不指望丈夫,或婆家,或娘家的任何人来帮助她改善现在的生活。等到孩子会走了,从她的背上下来了,她相信,她一定会去深圳。


 


 

大山外的回响

 

傍晚放学后,孩子们回到家,村庄一下热闹了起来。有的孩子像出笼的小鸟,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爬树、玩水、在菜园子里追着小狗跑。他们举着小卖部里买来的零食,脸因为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而晒得黑红,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远处的山。这种时候,那一整座大山就是他们天然的游乐场。

 

在这里很少有家长会焦虑,孩子是不是长到了标准的身高体重、是不是在恰当的月龄学会了坐爬跑跳,又是不是能在学校名列前茅。这里的妈妈们最在乎的,是孩子要少生病,要健康地顺利地长大;要多上几年学,比自己更有出息。

 

 

 

沈小英家的三妹是为数不多,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却还留在家里的。小姑娘梳着两个朝天辫,一笑起来眼睛弯成一条缝,咧开嘴露出几颗小虫牙。跟她挥挥手,打招呼,她只用最细的声音回应一声,妈妈解释,因为没有上幼儿园,三妹现在还不太会说汉语。

 

幼儿园一学期全部的学杂费只要600块钱,但沈小英和丈夫还是想再省一省。最小的四弟断奶后,他们奶粉都舍不得买,只给孩子买花生牛奶饮料,20块钱买9瓶,可以喝上三四天。只有在晚上,她会给小宝宝穿一片纸尿裤,白天就不再穿。45块钱60片的纸尿裤,可以坚持穿两个月。

 

「经济困难」,她很不好意思地解释原因。家里的老二在两岁多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连沈小英自己也讲不清楚病因,但小孩在家里时不时就昏倒,好几分钟没有气。丈夫带着他到成都的大医院检查,一通电话打回家,告诉她,治疗需要三四十万。沈小英连治疗的具体方案也没太听懂,但她一秒钟的犹豫也没有,「肯定给他治」。

 

沈小英和丈夫向20多家亲戚借了款,勒紧裤腰带填上了这笔治疗费。半年之后,孩子的病痊愈了,但这笔欠款,他们一家至今还在还。对于沈小英来说,解决这个月的还款与生活费,不得不被当作比孩子上幼儿园更紧迫的事。

 

为了养育孩子,每一位山区妈妈都已经付出了她们的所有。而再往前一步,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这些大山里的妈妈们,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看到。

 

 

 

这次山区走访,由京东超市母婴品类在全国范围内联合40家母婴及玩具品牌共同启动。「京东超市母婴爱心行动-1万个家庭捐助计划」,持续为偏远地区新生儿家庭提供公益助力,致力于降低家庭育儿成本、缓解育儿焦虑。

 

京东超市母婴用品的采销人员走进这些家庭,想要知道,在大山的深处,一个小孩想要健康地成长,到底还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本次是「京东超市母婴爱心行动」的首次落地,与这些山区妈妈深入接触后,结合他们的具体需求,联合京东公益、当地政府、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共同推进,在2024年重点关注山区里有需要的新生儿家庭母婴生活所需,捐助物资包含纸奶粉、尿裤、婴童洗护、喂养、辅食、妈妈用品、车床、寝居等,捐赠期为期一年,总价值超百万。京东希望此次爱心行动可以助力有需要的家庭降低育儿成本,也希望能同时协助「新手父母」和新生儿家庭建立更科学健康的育儿观。


同时,京东也决定记录下这些妈妈的故事。这一次他们走进山区,带来的不仅是一批物资,更要打开社会关注基层新生儿家庭情况的一扇窗口。

 

在沈小英家走访的结尾,她害羞的女儿主动坐到了我们的镜头前。她笑着说自己是个很厉害的姐姐,会给弟弟穿衣服,还会唱好多歌。沈小英平时就是个爱听歌,爱唱歌的妈妈,家里的手机中常放着彝族的歌谣。她走过来,鼓励女儿唱几句。

 

「你不是会唱这首吗?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扎着小辫子的女儿跟着妈妈唱了两句,又害羞得嘻嘻笑起来。

 

山间传来火车鸣笛的声音,由远至近,层层地在山谷间回荡。我们希望在未来,这阵歌谣,也能得到大山之外传来的回响。

 

 

本文转自于    新浪 人物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