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拟扩大养老护理员规模 鼓励年轻人从业

多省拟扩大养老护理员规模 鼓励年轻人从业

 

全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人才需求1000多万,现有仅30多万。千万人员缺口如何补上?

      为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上海市计划通过跨地区、跨行业人员引入,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等方式,在三年内将养老护理员数量由6万名增至8万名。

  11月22日,上海市民政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养老护理员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力争总量不少于8万人,基本满足本市养老服务实际需求。

  不只上海,步入11月,辽宁省、贵州省、重庆市、内蒙古等多个省份密集发文,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更早之前,2024年8月,河北、广西、山西等省份就已出台同类政策,部署养老护理员增量提质。

  伴随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服务的养老护理员紧缺程度加剧。在人社部按季度公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从2020年、2021年的排名30多位,升至2022年第三季度的20位,到四季度又再攀升至14位;大城市“缺工”现象浮现,至2022年四季度,养老护理员需求典型城市新增广州、北京、天津。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养老护理人员潜在人才需求1000多万,现在只有30多万。千万人员缺口如何补上?

增量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至2023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比例已达37.4%,属重度老龄化。

  养老服务需求水涨船高。据上海市民政局最新监测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市养老服务行业共有养老护理员6.04万人。这意味着,若要达到《行动方案》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上海市尚有2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待补。

  为扩大养老护理员规模,《行动方案》提出四条解决路径。一是与相关省市开展劳务协作,定期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赴相关省市进行集中招聘,将当地有意愿的富余劳动力引入、输送至上海养老护理员队伍。

  二是支持跨行业人员流动。《行动方案》提出,引导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家政、物业等相关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吸纳各类人员从事养老护理工作。

  三是鼓励年轻人从事养老护理工作。《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养老护理工学“双元制”培养模式,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开展委培工作,与院校、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

  四是实施养老护理储才计划。《行动方案》鼓励家政、物业、社工等人员通过参加养老护理技能等级培训评价,储备一支具有养老护理初级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社会力量。

  增加养老护理员数量,也是各地养老护理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以重庆为例,重庆市民政局等13部门提出,到2027年全市养老服务人才达到2.5万人,到2029年达到3万人。

  与上海类似,在各地谋划中养老护理员增量一部分来自于养老专业的毕业生。例如西安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扩大招生规模。辽宁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护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养老类相关专业,特别侧重失能失智照护等急需紧缺领域,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内蒙古提出发挥院校培养养老服务人才主渠道作用,支持引导更多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另一部分来自于家政、物业等行业人员转岗。各地普遍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与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机构合作,引导相关人才转型从事养老护理相关工作。

  此外,还包括吸纳失业和未就业人员。例如重庆提出,将广泛吸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就业群体到养老服务岗位就业。

  志愿者也有望成为有益补充。西安提出培育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志愿者到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常态化服务。

提质

  除整体数量不足,养老护理从业者素质不高成为新痛点。伴随经济发展,中国老年人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养老护理需求更趋专业化、个性化,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护理服务。

  这部分服务需求尚难满足。普遍而言,养老护理员学历低、年龄大、性别结构失衡。北京首开寸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龙此前告诉财新,由于缺乏明确的个人晋升通道和偏低的薪资待遇,护理员的职业吸引力并不高。从业者大多数是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村女性,而养老护理专业出身的年轻大学生供远小于求,不稳定、流动性大。

  面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窘境,养老机构只得一再降低招聘门槛。据财新了解,当前不少养老机构及居家照护服务公司重点考察年龄、性格,而学历知识、技能证书等专业背景并非进入这一行业的必要标准,仅作为优先条件,不规范的管理容易使养老护理员与保姆、销售混为一谈。

  2024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同样指出,目前养老护理员普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结构层次不合理,职业认同感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人员年流失率达30%以上;包括养老护理员在内的各类养老服务人才激励机制尚不健全;针对高层次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缺失。(参见财新网《国务院报告:大力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

  为拓宽养老护理员成长通道,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2024年初,民政部等12部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养老护理员“八级工”序列。

  “八级工”指的是,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设置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职业技能等级基础上,在高级技师等级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

  针对养老护理员综合素质不高问题,多地尝试提高持证上岗及中高级护理员占比。例如上海在《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7年,护理员整体持证率达到90%并保持,持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持高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护理员人数比2023年末翻两番。

  各地同步探索面向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尤其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重庆明确,将探索建立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并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入职补贴、企业年金制度,对在养老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河北提出,对在养老机构稳定就业的大中专院校和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一次性从业奖励。支持各地探索将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其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