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人教社回应

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人教社回应

 

人民教育出版社6月29日下午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经历了多次调整,但鲁迅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人教社表示,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六年级上册中,编排了专门的“初识鲁迅”单元,既有鲁迅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他人回忆鲁迅、纪念鲁迅的作品。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鲁迅作品7篇,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中选入5篇,总共12篇鲁迅作品,其中散文3篇,小说5篇,杂文4篇。

 

这些作品堪称“最经典”的课文,几乎每一篇都曾入选十套以上的语文教科书,是几代中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篇目。仅从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初高中语文教科书中这些作品出现的频次统计,《故乡》被选入14套语文教科书,《孔乙己》为13,《藤野先生》为12,《社戏》为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1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10,《祝福》为10,《记念刘和珍君》为10,《阿Q正传》为9,《拿来主义》为10,《为了忘却的记念》为9。

 

《阿长与<山海经>》相对以上作品来讲,在课文中出现的年代并不算早,1990年进入自读课本,以后陆续成为2001年人教版、人教课标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课文。这篇散文笔调富有温情,与鲁迅犀利老辣的杂文风格迥异,利于学生了解更加立体的鲁迅形象。

除了课文,统编初高中语文教科书还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拓展阅读。

 

第一,通过课后的“思考探究”进行拓展阅读。

比如,学完《藤野先生》,拓展阅读《<呐喊>自序》,深入理解作者思想;阅读《社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文的开头部分,通过完整的文章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学完《孔乙己》,拓展阅读《示众》《药》等小说,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

 

第二,通过“名著导读”板块拓展阅读。

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设计了有关《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板块,聚焦鲁迅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从“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等专题开展《朝花夕拾》的整本书研读。

 

第三,通过选入其他人回忆鲁迅的文章,丰富学生对鲁迅的认识。

 

比如,七年级下册选入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通过生活琐事,还原一位“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再如,在《藤野先生》之后补充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中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

 

统编语文教材通过“1+x”的拓展阅读、引入他人写鲁迅的文字等方式,与课文中的鲁迅作品形成一种立体结构,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视角,通过不同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真正走近鲁迅。

 

“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根据教材编写框架的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是基于中小学教材的统一规划、考虑一线的教学反馈后作出的正常调整。”人教社说。
人教社最后强调,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未大规模“撤离教材”,鲁迅先生一直与所有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孩子们同行
本文转自于  新华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