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回归”应排到首位!港澳研究会刘兆佳谈香港未来的出路

“人心回归”应排到首位!港澳研究会刘兆佳谈香港未来的出路

 

核心提要:

1.香港回归的前25年,“人心回归”的问题未受太多重视。反对派和外部势力趁机对香港人“洗脑”宣传甚至散播“港独”思想。对于香港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人心回归”尤为重要。要让香港人明白我们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同时让他们理解,爱国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涉及到自身利益。

2.实施香港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为“一国两制”的实践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香港“50年不变”,不是完全不变。在保留部分优势的同时,香港也要不断调整自己发挥所长,来适应国家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3.刘兆佳认为,对于港府而言,比起调整政府架构,更重要的还是引进熟悉国际形势、经济发展的人才,以及改变政府公务员的心态,摒弃以往“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思想。

4.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西方的各种制裁,香港既要坚持国际化,也要逐渐减少对西方的依赖。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香港迫切需要与内地共同发展经济,跟亚洲国家或者其他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多联系,开拓新的国际活动空间。发挥双向“超级联系人”作用,将内地企业、人才与国际连接,为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阵营服务,是香港未来的出路。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本期《香港號》,我是陈笺。“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先生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如何用好这样的制度优势,为香港保驾护航?近年来,国际局势不稳,在经济高通胀、低增长的形势下,香港怎么发挥所长服务国家所需?香港回归25周年系列专访,请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教授一起分析。

香港回归25年以后,人心回归应排到首位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刘教授,您好!“一国两制”50年不变,在下一个25年开始之际,您觉得香港将迎来怎样的新局面?

刘兆佳:经过25年,香港开始进入一个可以全面、准确实施“一国两制”的阶段。

在前25年,主要是消除一些不利于“一国两制”实践的因素,比如扫除英国遗留下来的一些障碍,以及解决反中乱港分子和一些外部势力制造的问题。

现在是“一国两制”的新起点,也已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特别是“爱国者治港”和完善选举制度,助力解决社会经济民生问题,让人心回归。

往后,“一国两制”的发展仍会遇到不少困难,特别是来自国际形势的变化。但是在中央及特区政府和爱国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将更稳固,以此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 2022年6月,随着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临近,香港弥敦道的灯柱挂上庆回归广告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过去25年,香港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彼时,国家还没有进入WTO;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香港没有把握好国家发展机遇,肯定要落后。回归祖国25年,为何您此时强调实现“人心回归”非常重要?

刘兆佳:在过去,人心回归的确没有受到太多重视。“一国两制”方针提出来的时候,没有特别要求人心回归。但问题是,随着形势发展,如果人心回归没有得到正确处理,反而把这块思想阵地拱手让给反对势力或外部势力,让他们进行反对内地的各种宣传,对香港非常不利。

会出现什么问题?第一,香港或将变成一个跟中央和内地对抗越来越强的地方,这肯定不是“一国两制”的初心;第二,年轻人当中出现一些“本土分离主义”,或者说“港独”主张,肯定也不利于“一国两制”,更不利于国家安全。当香港需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时,这种思想心态的改变,与未来发展需要是背道而驰的。接下来,人心回归的问题就不得不提了。

很长一段时间,香港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首先要克服反对派,和他们在人心方面造成的一些暂时性破坏。现在有了香港国安法,完善了选举制度,把反对派力量压了下去,提供一个空间可以多做专业思想教育工作,包括国民教育、国情教育、历史教育、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进一步让香港人明白,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怎样的国际环境。受到西方更多的压迫,香港很难再从西方得到发展机遇,必须要从国家或者在亚洲寻找发展机会。有了这种理解,再通过各种政策,把香港与内地建成利益共同体,就产生某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

▎2022年6月25日,香港九龙一住宅楼挂满国旗和区旗,吸引市民拍照

 

在这一过程中,让香港民众特别是年轻人逐步理解,爱国不单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涉及到自身利益。所以,既有精神上的需求,也有物质上的需求,才能让香港人越来越认同国家和民族,把自身的利益、命运,跟国家和民族连在一起,但这需要很长时间。由于内外敌对势力过往在香港造成的干扰和破坏,未来一段时间主要还是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教师队伍和考试制度方面。

国家安全的问题,通过香港国安法,可以比较容易解决。但人心回归是一个长期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除了做好自身教育工作,还要在思想领域上跟外部势力进行斗争,这是未来中央和爱国力量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国两制”的新起点,香港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一国两制”是香港的核心价值所在,如何精准理解它?过去,“两制”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香港也仍具有国际化优势,但是“一国”的优势,似乎没有充分用好,该如何体现这一优势?

刘兆佳:过去,不少香港人把“一国两制”当成中央为了稳定人心、保存香港对国家价值的一种安排,没有真正从“一国”的角度看待问题。

长期以来,反对派对香港民众尤其是年轻人进行所谓“教育宣传”,他们把“一国”放在非常低的位置。但问题是,从一开始“一国两制”就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发展服务的重大国策,以此实现国家统一。同时,它保留了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得以维持繁荣稳定,在此基础上为国家服务。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面临一些内外形势的新挑战。香港该发挥什么作用,才能让“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也让它得到全国人民的接受。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国两制”的初心何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国家也在不停发展,香港要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不断调整自己,发挥对国家、对民族的作用。

香港“50年不变”,不是说完全不变。其实很多东西都要变化,来适应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1980年代的香港街头。英国摄影师Nik Wheeler作品

 

所以,香港原有的一些优势,比如城市高度开放模式、健全的法律制度、密切的国际联系以及比较廉洁的公务员队伍等等,这些我们要保留。但也要改进产业结构、教育、与内地的关系等这些内容

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西方霸权主导的阵营,另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有反霸权的意味。为国家反霸权,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阵营服务,也是香港将来要走的一条路。

香港肯定要坚持国际化,但可能也需要逐渐减少对西方的依赖。我们不单要加强跟内地的联系,还要跟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发展更密切的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让香港服务于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以亚洲为主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担当一个中间人,或者服务中心的角色,应该是香港未来的出路。

香港要继续发挥双向“超级联系人”作用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当我们在讨论“一国两制”的变和不变时,是相当考验智慧的。如果没有“两制”,对于国家来说,香港可能就跟深圳或者其他内地城市一样,其优越性和对国家的作用也就小了。所以,香港一方面要继续为国家引进外资,化解其他国家因制度不同对中国产生的误解。另一方面,也要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出相应的变化。您认为该如何拿捏“变与不变”之间的度?

刘兆佳:其实邓小平先生说的“50年不变”,也没有说完全不变。邓小平以前讲过一段话,说香港不可能不变,假如香港的资本主义变得更好,大家都欢迎。他明白,香港会不断改良自己。同样他还说到,内地也在不断发展,两地的关系会出现变化。而且内地还会继续建设几个类似香港的城市,来推动改革开放大业。

邓小平看得比较远,一方面香港和内地都在不断变化。香港和内地的制度,应该是越来越趋同,当然仍然会保留一些不同的地方。但问题是,应该要搞清楚,香港主要优势究竟在哪、跟内地比成绩究竟如何?然后按照国家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和发展我们的优势。比如现在进行的人民币国际化,香港要做的就是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邓小平 图源:环球人物

 

过去主要是讲“引进来”,而不是说“走出去”。现在,香港需要思考如何协助国家走出去,如何做好像梁振英先生讲的“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把内地一些企业和人才更好地与国际联系起来。就算在西方抵制情况下,我们还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拓展国际关系,比如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

过去香港地区太偏重西方,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够密切,必然要开拓一些国际活动的新空间。 这也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进入香港,进入特区政府工作。同时,香港的专业水平还是比较高的,要思考如何把这些专业服务扩展到东南亚,为开拓“一带一路”作出贡献。

我是从动态角度来看“一国两制”。香港必须要瞄准国家的发展,瞄准世界局势的变化,不断改变、改进自己。

特区政府团队还有两点需重视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一定要在动态中变化,保持优势,调整步伐,才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李家超先生的新政府班子,架构上也进行了调整,增设了副司长的职位,您怎么看这样的改变?

刘兆佳:我觉得,这一变化本身的重要性不要看得太高。主要是把政府内部的一些协调、统筹工作做得更好。最重要的还是特区政府的人员,是人才和心态的问题。

长期以来,特区政府很多官员都采取一种“小政府,大市场”,甚至是“避世”的心态,尽量不搞太多事情,否则会引起麻烦,特别是政治上的麻烦。另外,需要引进更多其他方面的人才,才能改变所谓的“小政府,大市场”。原有的人才不够,需要一些熟悉国际形势、经济发展或者新产业发展的人才。从这方面来说,要看李家超团队,除了改革特区政府架构以外,能否从内地或者国外引进各方面人才。

▎6月19日,李家超(一排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主要官员合照

 

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两点:第一,要有更多人才;第二,就是心态,特区政府官员一定要从改革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其工作,才能让香港不断完成转变,发挥自身所长。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香港在经济金融领域一直都很在行,但是一搞政治,就会严重影响经济和民生。香港如何才能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配合国家发展,发挥自己所长?

刘兆佳:其实国家非常积极协助香港解决这些问题。这几年,中央出台了很多政策,开拓更大空间,帮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比如对企业、教育机构、工商机构,都提供了很多方面可供合作。实际上,前海扩大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了香港的发展和稳定。

中央出台越来越多对香港有利的政策,现在问题是,要看香港能否尽快做出响应配合,把这些政策利用好。比如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推进深港合作。

说来说去,主要还是心态问题。香港是否有足够的危机感,在政府里、在社会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减少依赖西方,更加重视东方。比如,现在香港要发展创新科技,不能指望美国转让技术,启动并搞好港深合作更为关键。所以,改变心态,积极与内地配合。我对特区政府还是有信心,调整相应政策,加快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脚步。

国际形势复杂严峻 香港需拓展世界经济新空间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很严峻。除了政治化,很多国家的经济也都出现了问题,进入了高通胀、低增长的时代。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香港回归25周年迎来新起点,您认为香港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分别是什么?

刘兆佳:香港现在面临“去全球化”、保护主义抬头、俄乌战争带来的全球经济贸易金融动荡,以及可能遇到西方长期各种各样的制裁和打压。从香港角度来讲,迫切需要尽快跟国家一起,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从香港大屿山看港珠澳大桥(画面远处桥梁)

 

未来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努力,香港都将面对比较严峻的经济局面,贸易滑坡不稳定、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失业率上升以及产业转型困难等等问题。 好在我们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局面,可以跟随国家,积极推进一些过去没做好的产业结构转型。香港跟内地经济关系也可以更密切,做好两地在制度、政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各方面的联系。这些方面,其实我对新一届特区政府有所期待。

过去很多不利于香港开拓内地关系的外部阻力,现在已经减少。当然,我们面对一个更严峻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局面。但是,就算未来这几年比较困难,只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也是有助于让香港打好基础,具备长期发展的远景和潜力。

凤凰网香港號陈笺:好的,非常感谢刘教授,给我们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初衷,以及如何用好“一国两制”为香港的发展保驾护航。当我们在讨论“一国两制”优势的同时,也要思考香港“变与不变”的问题。在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香港要保留原有的优势,弥补不足,调整脚步,为国家所需发挥自身所长,这就是香港未来25年的机遇所在。

 

本文转自于  凤凰网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