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影视
国庆档这几部国产大片中,口碑和票房最好的当属《万里归途》。但论代表性,其实《钢铁意志》更值得剖析,因为其创作方法和态度更明显具有当下国产主旋律的通病
近年来,中国观众已经习惯于中国电影一浪高过一浪地掀起高潮和打破纪录,因而对过去一个多月的持续低迷显得格外不适应。以往每周末上档最新国内外大片的电影院,连续40多天停更,翻来覆去就是国庆档的《万里归途》《钢铁意志》《搜救》和《平凡英雄》等几部影片,票房成绩更是惨不忍睹。有数据显示,10月全国票房21.4亿元,总场次823万场,总人次5200万人,同比下滑71.75% 。
对于电影市场空前的持续低迷,很多人简单地归咎于“天灾人祸”。但我们千万不要被这样的借口迷惑了双眼,而看不到在其掩盖下,中国电影创作逻辑的混乱,特别是创作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自相矛盾。
国庆档一直占据着电影院的这几部国产大片中,口碑和票房最好的当属《万里归途》,其余几部都乏善可陈。但是论代表性,其实《钢铁意志》更值得剖析,因为其创作方法和态度更明显地具有当下国产主旋律大片的通病。
稍微上点岁数的国人,都熟读过一部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小说,这部书名也因其寓意而被广泛运用。电影《钢铁意志》的创作初衷,可能也是想告诉现代年轻人一段共和国成立之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历史。如果电影就是那么一拍、观众就是那么一看就过去了,这电影也算凑合及格。可如果较起真来,细细琢磨,这电影又很立不住脚。
《钢铁意志》讲的是“共和国长子”东北重工业在建国之初那一代人、一口气、一炉钢的沧桑往事。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钢铁是工业的脊梁、民生的咽喉,而炼出第一炉钢的任务,就落在了百废待兴的鞍钢厂区,以及解放这片厂区的战斗英雄赵铁池身上。接下来的一系列人物和剧情,足够感人,甚至很煽情。但是,站在今天回头看,在掌握更多真实的历史背景资料的视角审视下,又有些许恍如隔世的间离感。
如同那个时代东北地区的铁路和重工业一样,鞍钢的前身是控制东北地区的日本人建造的,“二战”结束日本战败后被抢先在东北地区下手的苏联拆走了大半,这是今天公开的史实。可是,在《钢铁意志》里却借老工人孟泰的嘴说鞍钢是被日本人自己毁的,这就是典型的立场决定剧情,难以令人信服。
在塑造劳动模范人物孟泰时,电影想通过他平日里积累下来众多关键零件、为恢复钢厂发挥了关键作用的“孟泰仓库”,来表现他的爱国爱厂情怀。可是这位老工人嘴上说的逻辑却是:“日本人不拿我们当人,我们就每天带走一些零件。”这种做法在阶级仇、民族恨的时代或许是种很解气的表达,但对于今天那些在大厂“996”和大数据算法压力下的辛苦打工人来说,是不是也可以像老孟泰一样每天挖一些大厂的墙角呢?这就是一种逻辑与现实之间的悖论。
同样是工人模范孟泰杀了家里的猪做成红烧肉给专家们补脑子,而他自己家的孩子们垂涎欲滴,甚至常年吃不饱肚子。一部想歌颂那个年代英雄主义情怀的电影,却绕不过一个令观众困惑的命题:既然那个时代如此之好,为什么要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家家户户过上不为吃肉发愁的好日子?这就是面对现实生活,电影的情节难以说服观众之处。
电影当然不必完全写实,那些科幻电影和英雄电影也多有夸张的情节设置。但是剧情可以超现实,人物的情感和生活的逻辑必须自圆其说。《钢铁意志》这样的影片还拘泥于曾经被主流意识形态阐释的历史,而忽略了现实生活在滚滚向前,被裹挟着向前的电影观众看待历史的眼光和见解已经发生了变化。
电影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还表现在这届金鸡奖的颁奖典礼上。电影院已经门可罗雀,电影圈已经哀鸿遍野,可是周冬雨和杜江这两位大明星在发言中却视而不见。电影人不真诚,电影可能真诚吗?好在金鸡奖最终把一些重要奖项颁给了朱一龙、奚美娟这样优秀的演员,他们的优秀就在于他们的作品——《人生大事》和《妈妈!》是真正贴近现实生活的。
其实,好的影片即使是虚构的故事,其在逻辑背景上也应是令人信服的。而当下的一些“主旋律”影片,即使是真实的故事,也因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背道而驰而倍显苍白无力。特别是当这种创作倾向日益成为绝对主流的时候,低迷中的中国电影就更加缺少了光彩。
本文转自于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