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毕业生薪酬排行曝光:你看到歧视,我看到公平

2022年毕业生薪酬排行曝光:你看到歧视,我看到公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前段时间,一张《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TOP100》,在网上炸开了锅。

 

 
 

  其中上交、清华、人大、北大稳居前四名。

  从这张图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学校越是排名靠前,待遇越好。

  2021年,北京大学曾进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

  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

  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从这组数据中会发现,不同学历之间,收入差距如此悬殊!

  教育学上有一个“分层理论”

  教育对劳动市场而言,主要功能不是培养人才,而是筛选人才,将人分为不同的层次,向用人市场输送传递对应的价格标码。

  换句话说,你的教育层次,决定了你的商业价值。

  这里有人会觉得不舒服,感觉自己学历低,受到了市场的歧视。

  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公平。

  不信你看,一张文凭背后,一个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何其高昂?

 

01

  李国平、李国安双胞胎兄弟,同时考取东南大学物理专业。

  后来李国平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五年直博;

  李国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硕博连读。

  他们有这样的成绩,你知道他们的父母付出了什么吗?

  父亲跑出租,妈妈打零工,一家四口挤在父亲单位的一间30平米的宿舍里,一住就是16年。

  没受过教育的父母,却深知教育的重要。

 

  他们把赚到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孩子的学费、辅导班,伙食营养费上。

  近20年时间,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母亲从兄弟俩小学时,就用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孩子学习时,她一直陪着。

  父亲只上过高中,但特别爱看书。

  送给孩子最多的礼物,也是书,除此之外,他还经常给孩子念诗,分享书中的故事。

  曾看过一份调查:有78.3%的家长表示已准备好为了孩子的成功,牺牲个人生活。

  金钱只不过是数得清的显性成本,父母为教育牺牲的生活和事业,则是难以衡量的隐形成本。

  清华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对新生说过一句话: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的父母。”

  一张高学历、一份高收入背后,是举全家之力在托举,这难道不是一种公平吗?

 

02

  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在做分享时,说过和发小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补习班。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

  那些老师自己半吊子水平,很多学生到最后只认识24个字母。

  因此,班主任建议他们自己报下英语补习班,避免上初中时跟不上进度。

  他的爸爸很慎重地考虑这事,一开始想请个大学生,可思前想后,觉得大学生的教学水平有限,就千方百计地找了一位市里资深的英语老教师补课。

  虽然费用比大学生翻了一倍不止,但他爸爸还是咬牙报了,然后每周末都载他去县城里上课。

  而发小的爸爸却嗤之以鼻,报什么补习班,纯粹浪费钱。

  等上初中后,他顺利接轨,发小的英语却成了他最大的短板。

  第二件,是上初中的事。

  在他们的初中时代,还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只要分数足够就可自由择校。

  那时他和发小的成绩都能上市里最好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有全市最好的教师资源,可这学校虽然是最好,学费也是最贵的。

  对于他们两人,其实有三个选择。

  一是选择这所最好的学校,但得忍痛掏这笔昂贵的学费。

  二是选择一所普通公立学校,学费便宜。

  三是选择一所比较差的私立学校,这所学校刚成立,为了招生,拨出一大把钱奖励好学生。

  他爸爸二话不说就选择了第一种。

  发小的老爸打着心里的算盘,最后选择了第三种,他觉得这样一来二回,倒赚了一笔钱。

  等到中考时,他和发小的成绩在各自的学校都算中上游,可是如果把发小的成绩放在他的学校时,却是垫底水平。

  之后,两人彻底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他985毕业,成为上市公司的高管。小二本毕业,至今还在为几千块摸爬滚打。

  这位高管对此感慨道:哪有什么人才,人才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所有吝啬教育成本的开挂人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

  现实是,许多人的成才之路,都是用巨大的教育成本一砖一瓦铺就的。

  《2019年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统计显示:

  38.8%的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3成;接近6成的家庭为子女报读的课外学习班学费在100元-200元/小时。

  有远见的家庭,都把投资教育当作最有价值的投资。

  他们倾其所有,只为了把孩子推向更高的人生阶层。

  抱着这样观念的人,用丰富的教育资源换来高薪和人生发展,难道不是一种公平吗?

 

 

03

  白岩松曾说,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命运,命运就会以相同的方式回馈给你。

  命运向来是公允的,不会偏袒谁,也不会亏欠谁。

  这是衡水中学的暑期作息时间表:

 

  这清华学霸马冬晗的作息时间表:

 

  这浙江大学学霸胡一捷的作息时间表:

 

  所有的学习安排,都精确到分,按照作息表践行下来,一整天的学习生活都是高效、充实并且井井有条的。

  这就是他们给命运递交的投名状:用一段喑哑煎熬的日子,去搏一个锦绣前程。

  这难道不是一种公平吗?

  庄晓莹,是CCTV-7出镜率最高的女记者之一。

  她出生在福建永安,小地方长大的她,如同所有出身平凡的孩子一样,努力读书,是她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

  大学期间,每逢假期,她要么去支教,要么在实习,没有休息过一天。

  同学问她,干嘛这么拼?

  庄晓莹只回答:能当记者就行。

  她负责学校青年通讯社,主笔报道过的校园新闻就有300多篇。

  毕业前就在国家级媒体发表了200多篇稿子,各种奖项证书拿到手软。

  大学毕业以后,她放弃了中国青年网的橄榄枝,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千万考研大军。

  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后,她时常在同学还没起的时候就起床学习,深夜披着星光回寝室。

  即便是如愿以偿考上了研究生,也是在上课、写论文、实习中日复一日。

  毕业后,庄晓莹顺利地进入了央视,如愿以偿成为记者的她,也没有松懈。

  她拼命地学习,既能做一线的台前报道,又能胜任幕后编导。

  解析硬核的军事内容,她全程脱稿,言词清晰,表情自如。 

  无数人甚至因为她,爱上了看军事频道,而她也如愿地过上自己喜欢的人生。

  在这世上,学习如爬坡,虽然苦,可每向上爬一步,你离生活的泥沼越远,离山顶的风光就会越近。

 
 
 

04

  诺贝尔经济获得者乔舒亚·安格里斯特和克鲁格,曾研究过一个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

  多读一年书到底能带来多少收入? 

  他们剥离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

  “多上一年学,本身对一个人日后的收入水平就是有正向影响的,这一影响不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而纯粹是由教育带来的回报。”

  你怎么投资教育,教育就怎么回报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社会的运行规律是投入在前,收获在后。尤其是教育的成本,每一分投入,都将在未来获得千倍万倍

 

本文转自于  洞见

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才汇云网”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条评论
评论